“人若焦虑,必有缘由”: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经常焦虑的人,往往有以下这8种心理,尽早克服,才能避免焦虑给我们带来的伤害。
而且,搞清楚了焦虑产生的原因,对我们了解焦虑,最终走出焦虑也有非常大的参考和利用价值,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下吧,看看你中招没?
1.不安全感
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。
安全感和人的感知密切相关,而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处境有多么的不安全。
比如,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、婚姻、生活中出现了不确定性,有安全的威胁时,那么,我们就会感到焦虑。
2.无能为力感
无能为力意味着失控,没有办法,只能任由事态恶化。
失控是对人的情绪的巨大考验,很容易诱发人的焦虑。
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:怀着“我对所处环境是有控制力的”这一信念能让人们更乐于忍耐,幸福感更强;而无能为力的感觉则会引发人的焦虑感。
3.变化感
很多人面对变化会产生不安和恐惧,不愿意做出相应的改变。
但现实情况却要求人们必须做出改变,否则就会发生糟糕的事情,或者被淘汰。这种“不愿”和“必须”的矛盾也会让人产生焦虑。
我有个朋友性格很孤僻,当面对新环境时他就会感到焦虑。
上学时,因为搬家转学,不敢去新学校,上班时,因为换新工作,上班前一天,一整宿睡不着。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呢?
4.追求完美
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,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点。
但是,如果苛求完美,就自然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:
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令自己十分满意的地步,那么自己必定是吃不好睡不好,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,很不舒服。
要知道,很多事情是不能够达到完美的,“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”,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完美,和自己较劲,只会让自己感到后悔、自责。
从而更纠结,更痛苦,长此以往,必然出现心理问题,产生严重的焦虑。
5.角色冲突感
社会是复杂的,每个人不可能只是承担一种角色,而是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。
当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,就会导致焦虑、紧张、苦恼、效率下降等问题。
角色冲突导致的焦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比较普遍,只要处于角色冲突的情境中,个体必然会感到焦虑。
上班时,我们是员工,需要勤勤恳恳完成本职工作,而回到家,我们是孩子的父母,是家长的孩子。
我们需要照顾孩子,赡养父母,在多种角色中,面对生活的压力,面对疫情,我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难免不会焦虑。
6.疑惧感
疑惧感就是由于疑神疑鬼、胡乱猜疑而产生的恐惧感。
这是焦虑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。疑惧感往往会放大所感知到的威胁,即使这种威胁并不真正存在。
只要在心中产生了疑虑,就无法排除这种想法,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威胁产生的严重后果,从而给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压力,形成焦虑。
7.未完成感
在潜意识中,总感觉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,从而严重影响现在正在做的事,这就是“未完成感”而引发的焦虑。
一件事情没做完,心里就会不舒服,不甘心,于是就会产生马上完成这件事的冲动。
人们常说的“死不瞑目”,还有未竟的心愿,其实就是“未完成感”的体现。
可以说,未完成事件具有打破我们平衡、扰乱我们宁静的力量,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。
8.崩溃感
几乎所有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有一个共性: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处在崩溃边缘。
“我快要崩溃了”是他们的共同语。
对于他们而言,自己已经不堪重负,无论是面临的境遇、人际关系,还是所处其中的冲突都让自己到了忍受的极限,似乎再多一点都会受不了,完全垮掉。
崩溃感是严重焦虑时的必然感受,会让人心乱如麻,六神无主,惶恐不安,甚至担心自己会“疯掉”。